勞動人口與營商環境
香港要達致經濟持續增長,有賴能提供多元化技能及持續增長的勞動人口。有團體建議推出更為開放的政策,培育及增加專業領域和前線行業的勞動力。
香港工業總會(工總)認為人口急速老化、勞動人口萎縮和技術錯配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抑制經濟增長。有見環球爭相吸納人才,而香港中產階層正在縮減,工總建議政府適當放寬現行的引入人才計劃,鼓勵更多人才來港居住和工作,以及幫助往海外升學的本地人才回港就業。
吸引人才回流
工總表示香港現有入境政策容許海外和內地的專才和優秀人才來港工作,然而,獲批來港的人數甚少,僅佔勞動人口的2%。例如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每年可有1,000名人才入境,但是,事實上過去七年內總共只有約2,550人來港,因此工總認為政府應全面檢討該計劃。
工總認為,對於在本地大學進修的海外及內地畢業生留港就業方面,政府應將行政上的障礙和限制減至最小。此外,很多香港學生在海外升學後,其中有些欲回港繼續學業或想取得所需的在職訓練機會或專業資格時遇到困難,尤其是專業人士如律師和醫生。政府應該協助這些本地人才消除有關障礙。
至於對前線工作人員的需求,某些行業面臨著明顯的勞工短缺。工總支持通過培訓和職業教育,盡量讓本地人士優先就業,以解決勞工短缺的問題;培訓和職業教育應以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作為重點,從而提升勞動人口的技術水平。工人獲得的技能應被政府和社會認可,譬如與資歷架構掛勾,或被認可為同等的學術資歷。職訓機構亦應與有關行業加強合作,為全部或大部份畢業生提供就業出路和展示清晰的職業階梯。
當勞工嚴重短缺和缺工情況長時間持續,又或本地人不願意從事某些工作,那麼香港不能避免考慮引進外勞。工總促請政府檢討「補充勞工計劃」,以解決某些行業如建造業、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護理服務的嚴重缺工問題。
檢討勞工補充
工總建議從四方面檢討「補充勞工計劃」。第一,就一些確實出現勞工短缺的行業,應考慮縮短為期四周招聘期的規定。
第二,政府應檢討26個通常不獲「補充勞工計劃」考慮的工種;以洗衣業為例,由於本地人一般不願在洗衣工場的酷熱及不舒適的環境下工作,洗衣業招聘人手很困難。
第三,政府應該檢討在「補充勞工計劃」下,同一僱主聘請本地及外地勞工的比例;對於一些人手極度短缺的行業,有關比例要放寬。若公司輸入某數目的外勞後,可以新增一個本地管理層職位,便應考慮容許輸入該數目的勞工。
最後,應檢討外勞薪酬須為工資中位數的規定,尤其是那些嚴重人手短缺的低技術勞工或基層工種。舉例來說,如果在港外籍家庭傭工的工資以本地中位數作標準,對一般家庭會做成重大負擔。堅持不改工資中位數規定只會推高成本,最終反映在消費價格上。相對於其他政策較為寬鬆的城市,香港亦會逐漸失去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