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932 香港Q嘜優質服務計劃
生意買賣熱線

92932

成功之道,就是故意不走擁擠路,蹲出自己的獨特

今日忙碌,再摘錄之前的作品《別學北極熊》的其中一篇章的部份,這次講的是成功創業家的成功之道之一,就是「不走別人走的路」。

成功創業家勇於反主流而行。若都跟別人「一樣」,看到雜誌在講哪個產業很棒,趕快投身進去,往往都已經太慢了。創投家陳勁初依他觀察產業這麼多年的經驗,毫不留情的說:「正跳進學習最熱門東西的人,實際上就是最倒霉的人,因為,他們搭上了『最末班列車』。」等到已經學成畢業,科技已經轉向。所以,成功創業家絕不是「跳車族」,他們不會去研究現在在開哪班車,他們自己開自己的列車。「產業的熱門冷門都有一個循環的,一直待在這產業,遲早會碰到熱。」

成功創業家能理解「行行出狀元」的道理,絕不一窩蜂的跟別人跑,堅持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他們撒網捕魚,不要求在五年內獲得回報,他們看的是二十年後的機會

多位成功創業家,提到光纖產業為例子。這產業早在個人電腦尚未發明、彩色電視尚未非常普及就已經萌芽,但一直都沒有進展,和烏龜走得一樣慢。當年,還有些人念完光纖畢業,因為找不到工作,只好轉行去做雷射激光手術。很多滿腹光纖技術的優秀人才,看到其他的同學、同事一個一個改行進入個人電腦,做半導體、積體電路、軟體,仍然忍下去,忍到2000年,網路興起,光纖需求爆增,他們的機會終於來了。

成功創業家龔行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光纖這個「低調」的行業待了好久,從來沒人去注意,直到網際網路出來了,整個行業一夕之間變當紅炸子雞,龔行憲已經準備這麼多年,當然馬上就成為「火車頭」,順著這趨勢乘著浪頭送起,自己所待的原公司上市了,自己也開了兩間公司。

儘管當時大家突然一致看好光纖,但真正在光纖待久的人如龔行憲,其實也有預感可能只能熱個幾年。當時很多年輕人拚命擠著進這領域,大學特地主修光電,龔行憲並不看好。後來,網路泡沫破滅,最後在光纖真的賺到錢的,只有那些沉潛多年、早就準備好的老將,後來才「聞風而至」進來光纖產業的後輩,可能又得等個二十年,才能再度輪到他們。

另一位成功創業家陳宏則建議,與其隨便跳進雜誌宣揚的當紅產業,不如長期經營是看起來不太起眼的東西,只求自己有興趣在其中打一場持久戰,練就一門「專門」,總有出頭的一天。「你可以去學最先進的微處理器,但那要學很久。」陳宏說。

已經投資二十年的沙正治,在公元兩千年曾經開過這麼一個投資會,十幾位年輕人拿著他們研發的新產品,等著簡報給他聽。他一眼望過去,這些產品全都是當下最流行的電子商務、B2B平台,有些人顯然才剛開始做一個禮拜,隨便包裝一下就拿出來講,根本就在他們眼中看不到熱情,自然也沒有競爭力;沒有競爭力的創業團隊,沙正治這種沙場老將不會給他機會。

這時候,在這堆電子商務的創業團隊中間,冒出了一個年輕人,是從台灣遠飛到美國來的。他一打開電腦,沙正治便覺得眼睛一亮,因為此人做的東西既不是電子商務也不是B2B平台,而是一套「英語教學」的技術。這位年輕人不是倉促成軍,他已靠自己經營了多年,展示出來的產品相當不錯。後來,那些來找沙正治的創業家,都沒拿到錢,反而是這位看起來最不符高科技潮流的「學英文」技術,順利取得多項資金,當然沙正治也成了投資人之一。當時沙正治實在太喜歡這個創業家,甚至當其他投資人要與沙正治一起投資的時候,沙正治還建議年輕人可以抬高股票價格,即使這意味著沙正治自己也必須付更多的錢取得股票,沙也非常愉快。果然,這位年輕人不負期望,這兩年來在台灣做得非常的好,並已經進攻大陸市場,繼續推向南韓、日本。

沙正治認為,成功的創業家,不會隨波逐流。「別問下個明星產業是甚麼!」沙正治說。

一但成為明星產業,所有的錢都會進去競逐,常造成過度投資,沒有回報,供過於求,就會開始殺價。像九零年代末期的網路時代,遍地都是黃金,到後來想進去撈一筆的人,往往實力不足,看得東西也少,最後只是開出一家泡沫公司,儘管拿到資金,也一定不會成功的。「你等到大家都看到了才跳進去,已經太遲了。」果真,泡沫一破,還在裡面的等著賺錢的人就陷在其中,而當時看到網路熱潮、趕緊跑去學網路的人現在也已來不及了。

一朝被蛇咬,下一次再紅起來恐怕沒這麼快。「現在要等到當時那些投資人都死光光了、惡夢記憶都消失了,大家才能完全恢復對這產業的信心。」

沙正治認為,成功創業家有一種特別的勇氣。他們有自己的信仰,執著的去做一件「不一樣」的大事。那是一種勇於去製造一片大衝擊,跳出傳統的,把覺得對的事情,就去把它做出來,敢和別人不同。自己有自己的意見,堅持自己原創的創意。

書讀得好不好,不是重點;有沒有在學最熱門的科技,也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這個「人」是否有擔當能去和別人「不一樣」。

成功創業家成立自己的科技公司,和科技業「宣戰」,也有一番學問。科技業這麼多錢、這麼多聰明人在裡面,競爭之激烈,不是這麼容易就找到「洞」。有句西方諺語說,「聰明的頭腦,都在想著差不多的點子(Great minds think alike.)。」成功創業家剛開始創業,不可以硬碰硬。他們也懂得「不跟人家擠」。

張敦凱以同樣的「以獨特點來站住腳」的方式來開公司。很多人常說,產業的餅這麼大塊,我只要分到一小小塊,就可以賺很多錢了。「錯!」張敦凱說:「這產業的往往是,若不是前三名,就不會賺錢。」

還有另一個錯誤的想法是,我這個產品的潛在的客戶很多,所以就一定會賺很多錢了?「也錯!」張敦凱說:「若沒有穩固的客戶支持群,就不可能持續的賺下去。」因此,張敦凱覺得,最重要的不是下去與整個產業競爭,而是要做出「獨特點」,寧可只是一個小小的獨特點,先在其中站穩了,再去打其他市場。

張敦凱雖然是在最頂尖的影像處理技術,但他並沒有直接用他的資源去和大公司競爭,而選擇做「保全監視」領域,聽起來比較無趣,但是非常強有力的一個領域,也讓張敦凱的公司很快的佔到了第一名的位置。

另一位創業多次的成功創業家黃炎松,也強調不要做和別人一樣的東西,一定要有個竅門,所以要做別人沒做的。別人都在做的,競爭大,利潤就會愈來愈低,賺得錢就會愈來愈少。所以,真正厲害的創業家,就是在競爭都還沒開始的時候就出來做,儘管做的不見得是最熱門的,但很快的佔領並穩據一小塊市場,客戶群也能穩固下來,市佔率排名前三,財務上也能很快的得到回報。

「這就是最厲害的贏法。」黃炎松說:「最厲害的贏法,就是贏的時候,他們不知道你是怎麼贏的,嚇一跳的說:你怎麼這麼特別!」

廖如圭也是標準的「第一次跟別人創業,第二次自己出來開公司」的成功創業家。他第二次出來開電腦公司的時候,面對市場上的電腦公司皆拚命壓價,向開發中國家買廉價的電腦組件,廖如圭卻決定反其道而行,賣純美國製的高價主機板。這個決定看似非常的奇怪,但,這個獨特點,果然讓廖如圭做出了味道。

由於廖如圭的電腦標榜著美國「高品質」製造,雖然價錢上沒有競爭力,卻被選為著名的PC雜誌的年度推薦,從1992年開始,連續三年上榜。就這個知名度,就讓廖如圭的公司突然身價大漲,一天至少接三百通電話,都打來說要買他們的貨。廖如圭自己印證了行家大家都在說的這句話:「市場這麼大,真的是只要一個『niche』就夠了。」

公司要有「niche」獨特點,就算冷門也沒關係,只要有獨特點,就有出頭天的一天。個人也是如此,有獨特點的人,容易創造更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