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香港6月20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九龍牛頭角,一條人流稀少的街道上,一個僅60平米、毫不起眼的鋪位,每天開門做的是廢物回收生意。從無人光顧到客似雲來,這家小店便是香港青年仲雪林的創業起點。
15年前,仲雪林碩士畢業,正式開始在職場上拼搏馳騁,與當時剛成立的香港特區一同起步,分別譜寫關於個人、關於社會的全新篇章。
“香港回歸祖國之後,社會比以前穩定了,機會是有的。”憑著這份信念,仲雪林開辟出自己的環保事業。
工程師變身“收買佬”
在香港,從事廢物回收的人被稱為“收買佬”,專門收集舊報紙和破銅爛鐵,成天與拾荒者、清潔工打交道。總而言之,這個行業給人的印象就是工作環境骯髒,只有讀書不多的人才做,沒什麽前途可言。
搞廢物回收,註定要艱苦經營,但仲雪林仍然決心有大機構的環保工程師轉行為小店的“收買佬”,為的是要實現比賺錢更深遠的理想改變廢物回收行業不健康的形象、教育市民把垃圾分類,從而推動環保。
2005年,仲雪林毅然放棄高薪厚職,與同事譚偉杰參加由香港青年協會舉辦的首屆“香港青年創業計劃”,得到專家傳授創業心得,并獲得8萬港元貸款,再加上兩人的大筆積儲,成立了經營廢物回收的衡睿有限公司,翌年在牛頭角開設首個回收點。“我們要做企業家,不是光看錢,而是要做一些對人有影響的事。“仲雪林說。
衡睿總店選址牛頭角一條僻靜內街是因為租金相對便宜。跟其他回收舖相比,衡睿除了較光鮮整潔,還在店門外列明可回收的物料種類及價格。明碼實價,公平交易,使衡睿得到顧客垂青。
記者登門採訪的那個上午,前來光顧的人接踵而至,當中以家庭主婦和長者居多。他們熟練地把廢物置於磅秤上,按重量收錢,再把廢物投進店內用作分類的大籠子里,十分自覺。
“我們有很多顧客是住戶,他們占了總體顧客人數6至7成。”一般回收店的貨源主要來自拾荒者和清潔工,仲雪林卻創造了一群新的顧客群,更重要的是把垃圾分類的概念注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艱苦經營獲回報不忘回饋社會
回歸祖國15年,香港經歷了幾番變遷,其中國際金融危機給許多市民,甚至大商家均帶來巨大衝擊,衡睿也不能倖免。
“我看著那張(賣紙得來的)支票,扣除鋪租、工資后,我和搭檔整個月都沒有收入。”仲雪林表示,後來他們順勢轉型,不再單靠回收廢紙作主要收入來源。
最近,衡睿專攻回收廢舊電子及電器物料和稀土金屬,在葵涌租了一個工業大廈單元作廠房,花了逾20萬港元添置兩臺機器,為新業務做好準備。
“為何要轉型?因為原先的計劃無法實行。理想是一回事,現實是一回事,我們要發工資、交租。”不斷求變,是營商者的生存之道,仲雪林演活了“窮則變,變則通”的道理。
香港青年協會的數字顯示,截止2011年,“香港青年創業計劃”已支持逾150名青年創立97項業務,當中70%仍然營運,64%業務營運超過3年。
創業至今6年多,“老闆”這頭銜沒有為仲雪林帶來豐厚財利,甚至為了發展業務,他不敢為自己留多餘的零花錢。談到未來,他已定下的目標,就是開設一家大型提煉廠,提煉舊電器中的稀土金屬。
“由一家小店開始,到現在有廠房,看到各方面都有進步,很開心。”創業過程有苦有樂,經歷無數高低起跌,看到自己的心血漸上軌道,仲雪林始終堅定的眼神,說明了再辛苦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