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發展迅速的世代,傳統的營銷概念已被全面改寫,企業或創業者必須認清時勢及趨勢,才能更準確及有效地運用資源以提升競爭力。香港市務學會主席Dr. Jeffrey Hui凌羽一博士指出,隨著移動技術及數碼化愈趨盛行,目前的消費主導權已逐漸轉移至顧客手中,市場對於產品及服務的可定制化及自主化的需求愈見增加,營銷概念已由強調「產品為本」的 「營銷1.0」,進化成以強調「聯繫為本」的「營銷4.0」,營銷傳播渠道亦由單向趨向全渠道(Omni-channel),要如何將營銷在新世代中轉變為贏銷,就得掌握策略,捕捉時機,為市場創造更大價值。
成功企業講求「理論」與「實踐」
香港的本地產品一向創意為先,創業風氣亦愈來愈盛行,然而在於這個趨向數碼新世代,凌羽一博士認為本地企業或創業者除了「實踐」以外,亦應配合營銷「理論」,才會增加成功機率。
「在新經濟潮流下,不只企業,連個人也可隨時於各社交媒體渠道進行營銷,而品牌能『瞬時』(Transient)冒起,又或瞬時殞落,已不足為奇。」
1958年統計的500強公司壽命由61年降至25年,估計未來約有75%現時的500強公司會被新興公司取代。
凌羽一博士指出,現今企業如要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具備「智、仁、勇」的思維:「處於現世,企業必須要懂得以智慧與洞察力宏觀及微觀經濟環境,了解市場需求及自身優勢而定製及執行策略。而要業務得以持續發展,則應以仁為本,針對社會的問題而提出方案,創造社會價值。另外,必須與時俱進,拋棄舊思維,擁抱新世代,需不斷學習求進,勇於向前邁進。」
「營銷4.0」時代以聯繫為本
凌羽一博士續指,在數碼化年代,不止營銷概念上擁有巨大差異,就連營銷主導權、產品及服務設計方向亦大不同。
凌羽一博士按市場學者惠斯馬·沙亞博士(Dr. Reshma Shah)的《社交媒體淘金術》提出的四大營銷權力中心之演變階段上,提出了第五階段,即數碼化讓顧客逐步成為權力中心,市場對於「共創」(Co-creations)的需求大增,演化成為「產消者主義」(Prosumerism),重視社會創新。而在營銷之父菲力浦·科特勒教授(Prof. Philip Kotler)的《產消者的運動:市場學家的新挑戰》中亦提到,消費者的意向,已完全影響著整個生產及營銷策略,比如產品類別、定價、宣傳渠道等。
「營銷概念由1.0的產品為本,早已進化至以顧客為本(Customer-centric)的2.0階段,著重比拼產品的差異化;後來社會經濟和物質生活處於發展成熟時期,營銷便踏入以價值為本(Value-centric)的3.0階段,比拼的並不單單是產品,而是企業品牌價值。」
「時至今天,我們身處的正是「營銷4.0」的時代,強調『聯繫為本』(Connectivity-centric),行業的界限會被逐漸打破,找到『網絡聯繫點』、於不同行業領域達至雙贏或多贏的合作空間,以及為社會創造最大價值,才是未來新常態。」
不可忽略的左右腦並用營銷策略
「現今著重Omni-channel,即零售商會透過了解消費者對於品牌的體驗而製定或修改策略。而近年亦已開始進入Eco-systemic Channel時代,即消費者會透過不同社群及渠道發表不同的產品需求、分享消費體驗,零售商從而於各渠道收集資訊以製定能迎合目標客戶的產品及線上線下營銷方向。」
為此,企業對於產品及服務上的設計,就不能單靠右腦營銷策略,而更應融合左腦營銷策略,應善用大數據、建立社群等不同方式以收集顧客的個人資訊、消費習慣等等,從而進行分析及精確地瞄準目標客戶群。
關於香港市務學會(HKIM) |
香港市務學會早前慶祝了創會35周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