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used to be about trying to do something. Now it’s about trying to be someone.過去人們總是努力要做成某件事,現在是要努力成為某個人」。剛看了一齣2012年上映的電影「鐵娘子 The Iron Lady」,裡面的一句台詞很震撼,不論在80年代或現今,不論在政壇或職場都一針見血。
首先,單憑外表「做成某事」或「成為某人」很難分別,舉個例子,兩個勤力讀書的學生,兩個都考得好成績,如何分辨哪個是求知識?哪個是求分數呢?兩個學生在本質上有分別嗎?要分辨的話,要在現實生活才可以體現出來,習慣做事的人有強大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感很強,及有長遠的眼光。說來容易實行卻很難,假如一個人的理想是廚師,在商業城市大部份人都會覺得這是不長進的行為,在巨大的壓力下很容易放棄理想。不想「成為某人」就要做到不需他人的認同,但如果沒有智慧去處理就變成排斥他人,由堅持理想變成頑固難溝通。
要「做成某事」首先要問這件「某事」的目的,它與其他人有衝突嗎?它可令人成長嗎?請反覆思量這兩點。接著就是堅持,堅持目標不堅持方法,堅持達到不堅持時限。成為廚師前亦可以修讀會計,或考取其他專業資格,平常去進修廚藝,結合不同的知識再學習餐飲管理,慢慢地不單可以學懂做廚師,可以管理餐廳,甚至開設自己的餐廳培育更多的廚師。這是由質轉量的例子,不是虛構而是客戶之中的真實故事,他沒有妥協,沒有頑固地對抗,用了多年的時間學習不同領域的學問,實踐在自己的理想之中,因著學識水平的提高令他可以走得更遠。
太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太急進了,急於完成目標,看見他人有的東西自己都想擁有,想成為很多的「某人」而忽略了自己及現實。重量而不重質是一種看不見的都市病,感謝鐵娘子的一句話,可以放在心內作為防疫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