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回顧2018年香港IPO市場可謂精彩紛呈,在過去10年中曾經6年,香港IPO集資額全球第一,為中國企業打開通往國際的大門,加深中國內地和國際化市場的融合。根據香港聯交所披露的資訊,2018年香港IPO集資總額2,866億,共有218家,其中主板143家,創業板75家(包括10家由創業板轉為主板上市)企業在香港上市。
可以發現,2018年創業板上市家數與同期基本持平,處於近年來香港聯交所統計創業板上市家數中高位。因自2018年2月15日起,香港聯交所實施創業板新規,上市要求中現金流由原來2年2,000萬變為2年3,000萬,創業板上市進程中的企業紛紛搭上新規實施前的最後一班車,匆忙上市。可以預期,在創業板新規實施下,創業板上市家數風光不再。
IPO市場集資額中,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占比42%,共37家企業,其中,小米集團-W、美團點評-W集資額共750億,整體拉高行業集資額,佔行業比重超過60%。消費行業佔比次高,佔19%,共55家企業,其中,海底撈集資額75億,佔消費行業集資額超過10%。
從資料中不難發現,科技股對集資額貢獻頗豐,在新上市機制刺激下(指於2018年4月30日生效的三個《主板上市規則》章節),不同投票權架構上市兩家企業,分別是:小米集團-W和美團點評-W,佔全年集資額的26%。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5家:歌禮製藥-B、百濟神州-B、華領醫藥-B、信達生物-B、君實生物-B,集資額共174億元。除此,消費型企業上市數目55家,為各行業之首,一直受到投資者青睞。因消費內需市場在中國GDP中貢獻暫遠未達到發達國家或城市水準,長期來看,發展空間遠大,對投資市場刺激亦會不斷顯現。
另外,市場資料與歷史相比,香港其實仍是以中小型企業IPO為主的國際資本市場。2018年IPO集資額在1億以下企業的佔總上市企業家數的40%,集資額在15億以下的企業超過85%,僅3家企業集資額超過100億,分別是中國鐵塔、小米集團-W、美團點評-W。
展望2019年,就觀察所得,由於創業板上市要求上漲,又取消了創業板的簡易轉主板程序。不難分析,企業家對創業板的興趣將呈下降趨勢,寧願多等一年直接上主板,也不願付出雙倍上市的專業費用,重新申請主板上市。所以預期2019年,創業板上市市場萎縮,主板上市市場興旺,幾乎已是板上釘釘。
其中,新上市制度亦大大幫助了香港吸引新經濟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此大趨勢。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對於內地新經濟企業,香港作為上市的國際化平臺,競爭力依然十分強勁,可以推測,香港依舊是內地公司海外上市的首選。不少人士擔憂,上海科創板的設立會對香港IPO市場造成衝擊,但香港作為穩定成熟的自由市場,在國際資本市場對海外投資者吸引強烈;再者中國獨角獸企業數目尚多,即使加上上海科創板仍不足以滿足獨角獸企業的上市需求,市場處於未飽和狀態,由此看來,無需過於擔心。況且,香港市場及內地市場相輔相成,對於新經濟及生物科技產業,促進作用不言而喻。
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及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下,香港作為地位獨特的中國國際資本市場,將保持一貫的繁榮與活力。接下來幾年,可以預期,協助企業香港上市的中介機構亦將不斷發展,以迎合市場需要。香港金融服務業在新上市制度的刺激下,將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