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斯匯達 Profit delta訪問了香港執業資深會計師-鄭發丁博士(Gary),他以過來人身份與大家分享創業經。媒體多報導成功的創業故事,然而Gary認為創業就等於成功?都是騙人的。事實上5個人創業,只得1人成功。失敗的例子有很多,如:股東爭拗、銷售手法不合宜、沒算清成本效益、誤墮創業陷阱等等。無論是由零開始創業,或是頂手生意,Gary都希望提點大家,創業時要具備接受失敗的準備。
創業路難 半年「無糧出」
年輕人畢業後多計劃創業,頂手生意,或加盟連鎖業務,期望以簡便的方法創業,不過Gary卻有另一番體會。1994年Gary於美國畢業,回港後便於四大會計師樓擔當核數師。工作3年,累積一定經驗,便毅然創業。他與姐夫開辦貿易公司,「有姐夫在旁指導,即使自己不熟悉貿易生意,也不會被騙。」Gary的姐夫在該行業已有10多年的豐富的經驗,有人脈,有客源,加上銷售手法得宜,因此公司很快便上軌道。其後,Gary更與舊同事開辦會計師公司,「自己始終是會計出身,希望可在此行業發展。當時真的由零開始,辦理公司文件、見客、核數、審計、甚至倒垃圾,都是我和拍檔『一腳踢』。」那時會計師公會定明:會計師公司不可"Cold Call",不可刊登廣告宣傳,因此Gary面對最大的困難就是客源。幸好Gary的舊同事跟以往的客戶關係良好,客戶也很願意推薦他們予其他公司。「捱了半年才達收支平衡,自己終於有糧出!」Gary笑言創業第一年最難捱,其後客源多了,公司也漸上軌道,一晃眼,公司已經營了20年,客戶群亦多達3,000。
創業成功率5:1
「別以為創業就會成功,媒體通常都只報導成功的個案。我在美國讀書時,課堂已講及5:1定律-5個人創業,只有1人成功。」Gary為創業者辦理公司註冊文件時,都會先了解該公司的營運模式,他分享曾有年輕人計劃開辦電腦產品公司,然而只考慮到市場興起,便以為利潤豐厚,但其沒計算到經營的成本,實際毛利低,難以持續經營。Gary坦言接近一半缺乏工作經驗的創業者,一年後都會「做唔住」,要尋求他協助,辦理公司註銷的文件。Gary提醒年輕人,畢業後別急於創業,建議累積工作經驗,了解公司運作,儲備足夠資金及人脈,才考慮創業。
Gary認為創業要具備接受失敗的準備,即使生意未如理想,也別輕言放棄。他建議初創業者要理性分析生意的潛力,別「為創而創」,要看準市場,計清毛利,認為有利可圖才創業。經營時,也要注意要有充足的流動資金(Cash Flow),他比喻「有良好的血液循環,才能維持身體所需,而生意也一樣,有足夠的Cash Flow,才可備不時之需,維持公司的運作。」